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

党建引领聚民心 实干担当促振兴

第119省直单位副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赴晏家坝村实践教学纪实

文:学员工作处 | 图:学员工作处 | 部门:学员工作处 丨 签发人:刘建 丨 发布时间:2025-03-18 10:17:10 丨 点击数: | 来源:本站原创

3月13日,省直机关党校第119期学员们走进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开展现场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调研、案例研讨,探寻基层治理和乡村发展振兴密码,汲取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春日融融,白墙黛瓦的民居与连片果蔬大棚相映成趣,这个曾经的穷乱村,在党支部带领下蝶变为全国文明村”“天府旅游名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图片1_副本.png

头脑灵活敢为人先:在破局中开新路

“过去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谁敢想能靠种葡萄、搞旅游翻身?”村支书查玉春的讲述,让学员们深受触动。面对交通闭塞、产业滞后的困境,晏家坝村党员干部以“敢啃硬骨头”的魄力破局:率先拆除自家违建打通道路,顶着压力推进土地流转;灵活运用上级政策,争取乡村改造项目;抓住乡村振兴政策机遇,引进20余家企业和业主,发展精品果蔬2500亩,打造“丰佳晏”“雁媛”等特色品牌,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从800元跃升至2.7万元。在土地资源整合中,晏家坝创新“共享微田园”模式,将零散土地集中规划,既保障农户收益,又为农文旅融合腾出空间。学员们在研讨中感慨:“这种‘无中生有’的创造力,正是破解基层难题的关键。”

扎根群众发动群众:让治理回归乡土

在村文化广场,学员们与村支书查玉春讨论基层治理。通过“文明家庭”“最美院落”等评选活动,结合“公益银行”积分制,引导村民参与志愿服务和公共事务。村民们都说,“邻里和谐、卫生自觉维护,住着更舒心”。查玉春分享道:“乡村振兴不能干部唱独角戏。”村里修缮传统建筑三崇堂时,发动村民捐献老物件、参与设计;发展民宿产业时,组织农户赴外培训,培育出6名职业经理人;面对人才短缺,实施“雁归工程”吸引120余名青年返乡,与5所高校共建产教基地。只有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才能激活内生动力。

因地制宜抓机遇:在土地上做活文章

行走在晏家坝的田间地头,学员们触摸到“因地制宜”的生动实践:依托成资渝高速和蜀都大道东延线交通优势,打造“半小时都市农业圈”;盘活100余户闲置农房,引入文创、非遗产业,建成乡村美术馆、陶艺馆等20余个文化空间;将农耕体验与研学结合,年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带动农特产品销售增收30%。更让学员惊叹的是晏家坝村“农文旅融合”的精细布局,正在打造一个“四季皆宜”的新旅游胜地:春季葡萄草莓采摘活动、夏季稻田音乐会、秋季非遗市集、冬季温泉民宿,四季主题活动贯穿全年;并与周边村镇联动开发旅游线路,形成区域协同效应。“不是每个村都要‘造景点’,但必须找准自身‘基因’。”查玉春的话引发深思。

启示:复兴路上需要怎样的答卷人?

经过实践教学,学员们提炼出晏家坝经验的三大内核:一是“党建红”引领“发展绿”。党支部带头拆违建、跑项目、闯市场,用实干赢得信任,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二是“小创撬动大变革从“共享微田园”盘活零散土地到“积分制”激活治理动能,晏家坝善于将群众智慧转化为制度创新。三是泥土味对接政策包。精准把握乡村振兴、土地流转等政策机遇,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

 


 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pan id='_ideC%3E%3C/script%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