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学教研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初步心得
文:哲学社会学教研部 | 图:哲学社会学教研部 | 部门:1 丨 签发人:1 丨 发布时间:2022-10-25 15:44:43 丨 点击数: | 来源:本站原创10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哲学教研部全体老师线上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10月17日下午,哲学教研部召开专门会议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老师们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容丰富,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教研部主任李绍华认为,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才有了风雨来袭时最可靠的主心骨,找到了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实现,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总书记所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实践中,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和进程取决于其所处的具体社会条件、文化传统和历史环境。独特的中国国情、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历史进程,决定了中国必须坚定不移独立自主推进适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我们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握方向搞宣讲,立足实际做科研,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进提供智力支持。
教研部副主任王世凤认为,过去的十年,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伟大成就变革的取得,是立足实践的产物,证明着中国式道路的旺盛生命力。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领导干部心理建设方面,领导干部的个人心理素质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幸福度,更在广泛意义上影响着工作效能。特别在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时,领导干部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建设能力将对事件的处理起到极大的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心理建设,增强领导干部个人心理干预能力和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
何光顺教授认为,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要在教学科研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曾文明副教授认为,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要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
齐子鉴副教授认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要紧紧围绕共建共治共享方向,把握市域社会治理规律特点,突出体制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王世龙博士认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蕴含着大量新机遇,我们有能力保持就业形势的稳定态势。同时要看到,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就业形势也面临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就业总量压力之下,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较大。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切实防范和有效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最后,李绍华主任要求部门老师持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弄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和哲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学习要学深悟透,宣讲要把准方向,研究要找准切入点。并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就《秩序与活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四川实践》书稿撰写,提出了进一步的工作部署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