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

奋进四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发展成就述评之一

文:四川在线 | 图:1 | 部门:办公室 丨 签发人:1 丨 发布时间:2019-09-23 09:00:50 丨 点击数: | 来源:四川在线

□本报记者 胡敏 梁现瑞

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1952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仅有24.6亿元,2007年突破万亿元,2018年突破4万亿元,达40678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52年的182倍

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195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59.2:14.9:25.9,1991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3.4:37:29.6,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9:40.8:47.3,服务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1982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4.1%,2017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8%。除成都外,绵阳、南充、泸州、宜宾4个市迈入百万人口大城市行列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1952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有1.3亿元,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65亿元,是1978年的1247倍。全省水电装机容量、天然气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国内市场繁荣活跃

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61.6亿元,2018年达到18255亿元,是1978年的296倍

开放合作成效显著

1981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仅约1亿美元,2018年进出口总额达899亿美元。2018年,落户四川的世界500强企业达347家

成都,宽窄巷子,一场关于“时光”的展览正在进行。

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一件件沉淀岁月痕迹的老物件,铺展出一幅长达70年的历史画卷。

时间,是一种充满魔力的尺度,印刻着那些至今回味仍激动人心的瞬间——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这条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穿行于祖国的大西南。

1978年1月,广汉金鱼公社,一种“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悄然萌芽,展开了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最早实践之一。

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春潮涌动。2000年5月,首届中国沿海企业产品博览会暨投资洽谈会在成都举行,这项后来更名为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盛会,迄今举办17届,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新时代,新使命。2013年,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验区——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获批;2014年,四川首个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获批;2017年,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准设立……

70年,波澜壮阔、硕果累累。70年,翻天覆地、日新月异。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大跨越,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大省再向经济强省大跨越!

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攻坚破难、砥砺前行,四川这个中国西部大省,取得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

奋进新时代,全省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跨越发展的速度

70年来,四川经济实现了规模大幅扩张,质量明显提升,结构明显优化

9月初,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中国产业地标”节目组来到成都。节目的录制现场选择在东郊记忆。

东郊记忆,一定程度上,就是成都乃至四川的工业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项工程中的10项落子这里,为四川的工业经济埋下了第一块基石。

“欢欣鼓舞,热泪盈眶。”节目现场,原国营成都红光电子厂员工雷代华,动情地回忆起60年前新中国第一只黑白显像管出厂的情景。

雷代华的对面,是京东方创始人王东升。他手上拿着成都生产基地刚刚投产的第6代柔性显示屏。

作为中国首条柔性显示屏生产线,这里的产品厚度比头发丝的直径还薄,主要应用于移动终端产品及新型可穿戴智能设备。

时空的穿越如此耐人寻味。从黑白显像管到柔性显示屏,两个物件,浓缩一段跨越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四川电子工业一穷二白。在苏联首批援建项目基础上,利用“三线建设”机遇,四川白手起家,逐步发展。到2018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258亿元,2019年有望突破万亿大关。其中,仅成都市内电子信息企业的数量就超过3万家。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慢到快,四川电子工业浓缩整个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

看规模——1952年,全省经济总量只有20多亿元,到1973年突破百亿元,用21年时间实现百亿元跨越;2007年,四川地区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用16年时间实现从千亿元到万亿元的跨越;2011年、2015年,四川跨越了两万亿元、三万亿元关口,用时分别缩短至4年。

2018年,四川GDP总量达40678.1亿元,用3年时间迈上四万亿台阶,按不变价计算是1952年的182.4倍。

看速度——总体来看,1953年到2018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8.2%,增速比全国快0.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跑出加速度。1979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10.2%,增速比1953年至1978年年均增速高5个百分点。

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2000年至2018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11.1%,增速比1953年至1999年年均增速高4个百分点。

看结构——1952年,四川产业结构为59.2:14.9:25.9,呈“一三二”特征,属于典型的农业大省。改革开放以来,非农产业加快发展,至2016年,产业结构调整为11.9:40.8:47.3,服务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2018年,全省五大现代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3692亿元,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产业正向万亿级迈进,“5+1”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作为农业大省,四川不断擦亮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川猪、川粮、川茶等“川字号”农产品享誉国内外,农业“10+3”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乡村振兴正铺展出美丽画卷。

看质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GDP由1952年的53元,增加到2018年的48883元,增长921倍,正在向中等偏上收入地区迈进。

鼓起的不仅是老百姓的钱包,还有政府的钱袋子。2018年四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911亿元,比1978年增长104倍。

经济总量增长,能源消耗却在下降。“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计划,全省单位GDP能耗分别降低20.3%、25.2%,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改革创新的热度

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活力,科技创新增强动力,形成推动发展的“双引擎”

9月4日,第七届科博会开幕前一天,攀钢集团钢钛研究院研究员范亚卓带着一个手提箱,北上参展。

箱子里放的,有院里最新的研发成果——超微球形钛合金粉。

这种粉末的直径跟头发丝差不多,可用来“打印”心血管支架等精密医疗器材,目前市场每克的售价和普通钢材一吨的价格相当。此前,全球只有德国拥有这项生产技术。

从论吨卖的钢材到论克卖的合金粉,从“傻大黑粗”到精细智能的超微球形钛合金粉,浓缩攀钢科技攻关的结晶,也是改革创新的成果。

2013年,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获批设立。作为试验区内的主力军,几年来,攀钢累计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评价)610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10项,获得专利授权2896项。各项数据是试验区设立之前同时段数倍之多。

同样在9月初,一部名为《大三线》的电视剧在攀枝花紧锣密鼓地拍摄,故事把人们的记忆拉回到50多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征程。为了打破国外专家关于钒钛磁铁矿是“呆矿”的判定,钒钛磁铁矿专家汤乃武等人历经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攻克了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这一世界难题,填补了冶金史上一大空白。

穿越时光,改革创新一直是攀钢,也是整个四川的主旋律。

敢为天下先,这支旋律很“长”——向改革发力,四川领风气之先。在城市,早在1978年,省委就决定在工业企业开展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并首选成都无缝钢管厂等6家企业进行试点。这是全国最早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尝试,国有企业改革序幕由此拉开。

在农村,2015年,四川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落槌成交,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策源地之一的四川,在农村改革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一步。

纵观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四川一次次奏响改革强音。

新时代吹响全面深化改革新的进军号。用好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四川省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精神,先后召开 35次深改组、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了248个专项改革方案,电力体制、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蹄疾步稳,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推动大发展,这支旋律很“美”——中欧班列集拼集运、公证“最多跑一次”、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等自贸区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发端于西南交通大学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启动之前5年,只有14项专利转让、许可;新政实施后一年多,就有160多项发明专利完成确权。截至2018年底,上述改革试点扩大到省内45个单位,累计确权400余项,带动社会投资30亿元。

创新平台越来越大: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635个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四川。

创新能力越来越强:歼-20、“华龙一号”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在四川涌现。科技进步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18年达56%,比3年前提高6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新增专利授权量8.7万多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首次突破千亿元。

今年暑假,由四川鬼才导演饺子执导的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全国热映。其背后,成都动漫游戏企业近400家,2018年成都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首破千亿元大关。

这,是创新四川的一个生动注脚。

全域开放的宽度

内外协同,海陆并进,拓展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

一个真实的故事。

第三届西博会举办前,东道主四川曾正式向世界银行发出邀请函,时任世行行长沃尔芬森回信询问:成都在哪儿?

这个故事,足以说明当年成都乃至西部对外开放的窘迫。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70年的四川发展史,就是一部对内协调城乡区域发展,对外打破盆地桎梏、深度融入全国全球经济大循环的历史。

四川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促进区域发展,针对不同阶段发展实际,先后提出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把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去年6月,省委召开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决策部署。

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双轮,加力快速驱动。

1982年,一家名为育新良种场的企业在新津县成立。10年后,它注册成为“希望集团”,成为新中国第一家私营企业集团。截至今年6月,我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已达565.6万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97.3%,为全省创造了50%以上的经济总量、提供了9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

1978年,全省经济总量超过10亿元的仅有6个市,2018年16个市(州)跨进千亿元俱乐部。成都经济总量达1.5万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3位;4个市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县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过百亿元的县(市、区)由2000年的4个增加到2018年的118个。

区域的共同繁荣,带来全域的共同开放。

70年来,千千万万的四川人,凭借着“五丁开山”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打通了一条条通往外界的道路:截至2018年底,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近5000公里、铁路进出川通道达10条;公路总里程达33.2万公里、居全国第一,其中高速公路建成里程达7238公里,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三。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开行航线达349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121条。

今年8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印发,3条通道中,有一条自成都经泸州(宜宾)至北部湾出海口——穿破盆地,陆海相连。还有更大手笔——今年8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主体结构全面完工,预计2021年,这座国家“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将在成都“起飞”。

山海相连,天地一体,通道的延伸,拓展了开放的宽度。

开放,带来前所未有的吸引力——1993年,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宝洁公司率先落户四川,20多年来,落户四川的世界500强企业不断增加。到2018年,这一数字已增至347家。

1985年,四川第一家领事机构——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开馆。迄今,获批在川设立的领事机构已达17个,仅次于上海、广州,是内地名副其实的“领馆第三城”。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四川共审批通过1.1万余家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近900亿美元,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

开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力——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境外投资企业超过1000家,直接投资存量超过100亿美元。2018年,四川出口额近6000亿元,是1978年的近2000倍。

四川产品、四川企业、四川产业,越过四川地理边界,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上不断延伸,不断重塑着四川的经济地理,推动形成全新的发展格局,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川开放的范围有多大?中欧班列(成都)作答:这条铁路货运线路,直通境外25个国家、49个城市,同时对接国内沿海沿边14个城市,成为联接四川和世界的“新丝路”。不仅如此,通过持续扩大“进出口结算在港区、生产基地在市州”合作模式,它也是链接省会城市与市州的重要开放载体。

四川开放的领域有多宽?中国—欧洲中心作答:这幢20多万平方米的现代建筑,内设欧洲商品贸易展示交易中心等6大功能区,加快中欧在商务、科技、教育、文化和艺术展览方面的全方位合作。

四川在哪里?如果当下还有人这样问。建设中的天府新区会告诉你:作为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枢纽与核心腹地,四川正从中国对外开放的末梢走向前沿。

奋进四川,拥抱世界。


 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